法治周刊新媒体首页 > 资讯 > 国内
投稿

【双拥阵地】从“橄榄绿”到“志愿红”:一位退役军人的奉献担当——对话社区志愿服务“达人”张俊和

2025-10-27 15:25:19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在小店区小店街道永康北路社区,一个身着“志愿红”的身影,总是出现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从保家卫国的“橄榄绿”,到服务社区的“志愿红”,他完美诠释了“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军人本色。他,就是退役军人、社区志愿服务带头人张俊和。日前,记者走进永康北路社区,倾听他以社区为“新战场”,续写奉献与担当的故事。

张俊和,1993年入伍,在部队期间曾荣立个人三等功,多次获评“优秀士兵”“优秀党员”。退役后,他于2013年创办山西兵泰运团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先后为70多位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岗位。作为社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他于2021年成立了专业的救援队伍,投身更广泛的公益领域。多年来,他在公益事业中累计捐助逾30万元,是居民交口称赞的“身边榜样”。

记者:听说您曾带队满载物资,紧急驰援400多公里外的河北涿州,能和我们说说当时的情况吗?是什么让您觉得“再远再难也得去”?

张俊和:这个决定下得非常快。我们救援队一接到涿州发来的求助信息,立刻发起募捐,迅速凑齐了款项。随后紧急采购了100箱方便面、100箱面包、100箱自热火锅和50箱水,组织三辆车连夜出发。路途还算顺利,可一到涿州,眼前景象让人揪心——遍地洪水,高速公路也被淹没,简直是一片汪洋。我们穿着救援服,在人群里很显眼。老百姓老远看到我们,就朝我们招手,那种期盼的眼神,让我一下子觉得,这400多公里,来值了。你问我为什么觉得“再远再难也得去”,因为我穿过军装,骨子里就觉得,这种时候我不上谁上?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本能。我的车后面一直都贴着一句话:“我是一名退役军人,只要有困难随时可以截停我”。这不止是一句标语,更是我对社会、对人民始终如一的承诺。

记者:您在社区里是有名的“热心肠”,大家提起您都赞不绝口。您是如何坚持这么多年投身志愿服务的?

张俊和:我觉得这很自然。我常对邻居们说“有困难来找我”,这不是一句空话。十二年的军旅生涯,把“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刻进了我的骨子里。虽然2005年就脱下了军装,但这份责任永远在肩上。对我来说,社区就是我的新“战场”,服务好这里的居民,就是我新的“使命”。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还创办了一家公司,并特意为退役军人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

张俊和:对。2013年我成立了兵泰运团公司。我自己经历过从部队到地方的转变,深知战友们在就业上的不易。所以公司发展起来后,我就想着要为大家搭把手。这些年来,我们陆续为70多位退役军人解决了工作问题,看到他们生活稳定下来,我打心底里感到欣慰。

记者:永康北路社区的群众都亲切地称您为社区环境的“守护者”。您带着学生志愿者打扫社区、清理荣誉墙,怎么想到从这些“小事”做起的?您觉得这些事对社区有什么意义?

张俊和:我本身就是社区的一份子,把咱们这个共同的家园收拾得干净漂亮,是我发自内心的想法。组织孩子们一起动手,不仅能让他们亲身体会到劳动的辛苦,更能让他们理解父母工作的不易。我觉得这是一座桥梁,能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相互理解。同时,也能向居民宣传保持环境整洁的重要性,带动大家共同维护社区的美好环境。

记者:您还长期默默地帮扶社区里的困难群体,我们听说这些年来您的各类捐助累计超过了30万元?您帮助过的人里,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张俊和:这既是我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的责任,也是源于我自身的经历。我是农村出身,小时候吃过苦,所以特别能体会他们困境中的无助。只要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都愿意尽力去帮一把。记得2021年,我们组织小店街道退役军人做体检,发现永康北路社区一位老党员的耳膜有严重问题,已经影响了听力和大脑,但他家庭困难,因为手术费犯了难。我当时心里一紧,战友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这个忙必须帮,手术也一定要做。还有祁县的孔妈妈,她长期收养弃婴,这种大爱深深感动了我。所以我和队友们坚持每年两次去看望他们,不仅捐款捐物,还请医务人员为孩子们检查身体、进行针灸治疗等。能支持她守护这些孩子,我觉得特别有意义。钱花了还能再挣,但帮人要及时,这份情谊比钱更重要。

记者:您做志愿服务这么多年,有没有觉得特别难的时候?怎么坚持下来的?如果给想参与志愿服务的年轻人一句建议,您会说什么?

张俊和:说实话,难的不是身体的劳累,而是心里的那种“无力感”。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但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不可能帮到每一个人。每当这种时候,我就特别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我们,汇聚更多的光和热。所以,我想对年轻人说一句老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当无数份微光汇聚,就能照亮整个世界。希望你们能成为那束光,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记者:您的志愿服务还在不断拓展,我们注意到您成立了一支更专业的救援支队?

张俊和:是的。2021年10月1日,我们正式成立了中国国际救援中心山西总队兵团救援支队。志愿服务不能只靠热情,更要专业化、规范化。救援支队的成立,就是希望能在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这些更需要专业技能的领域,为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

记者:从“橄榄绿”到“志愿红”,回顾这段历程,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张俊和:舞台变了,初心永远不改。无论是手握钢枪,还是身穿红马甲,守护人民、服务人民的本质没有变。只要党和群众需要,我随时准备冲上去。这是一个老兵永远不会改变的承诺。(小店发布)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法治周刊”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法治周刊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高清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