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刊新媒体首页 > 聚焦 > 聚焦
投稿

【工程前沿】聚力攻坚破解“地下迷宫”——写在新建路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工程完工之际(二)

2025-10-18 10:16:28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新建路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工程作为城市更新改造重点项目,改造雨水、污水、电力、自来水、热力、联建、路灯共十四趟管线。太原市政集团自启动施工以来,直面管网系统陈旧、地质环境复杂、各类管线交错等多重挑战,在地下空间打响了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量的“地下脉络”攻坚战,全面展现“市政铁军”的攻坚担当与过硬实力,用智慧与汗水为加快城市更新书写下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牵头抓总 摸清管网“布局图”

新建路作为横跨主城区的交通要道,地下管网密集分布,管线纵横交错,同时道路、园林、热力、自来水等多家单位交叉作业,掌握管线布局与现场组织协调成为保障项目建设的“关键点”。

建设前期,集团公司组织开展了详细的项目现场摸底、踏勘,依托探地雷达扫描、人工探坑验证及产权单位联合交底等手段,从周边小区源头、道路支管到排水干管实施“全区域、全类型”排查,系统摸清管网分布现状,精准掌握管线数据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为后续管网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同时,管线施工涉及多家参建单位,对作业顺序、位置协调提出了高要求,集团公司作为施工单位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统筹部署道路工程、雨污水管线与电力、中水等管线施工,通过建立动态协调机制,精准规划施工顺序与时间节点,最大限度减少施工环节间的相互干扰,并针对现状管线形成的施工阻碍,第一时间对接业主及管线单位,及时组织迁改,以高效协同保障工程建设如期推进。

精准发力 打造脉络“强筋骨”

新建路施工区域土质松软、地下水位高,且管线施工紧邻周边建筑,施工空间狭窄,基坑支护与降水是施工过程中难啃的“硬骨头”。

集团公司针对深基坑作业的高风险性,组织专家与技术骨干开展多轮研判,结合地质勘察报告、周边建筑环境等实际情况,编制了科学严谨且具实操性的专项施工方案,雨水方涵采用SMW工法桩+冠梁+型钢支撑体系,污水、电力隧道沟槽采用钢板桩+型钢支护体系,确保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切实保障深基坑施工安全。管线敷设过程中,集团公司采用管井降水法与坑内明排法相结合的方式,依据设计管井位置和深度进行现场布置,实时监测水位变化情况,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降水参数,保证基槽处于干燥、安全的施工环境。施工人员精细化把控管线位置与高程,在雨污水管口连接处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工艺进行施工,并通过严密性试验、拉通试验等方式,确保雨水、污水管线及电力排管安装精准、连接紧密。

聚力突破 节点攻坚“疏瓶颈”

旱西关节点作业面狭窄、施工内容繁多、周边环境复杂,水西关节点面临地质条件严苛、基坑开挖深度大、地下水位高等挑战,因“时间紧、任务重、场地小、难度大”成为全线施工的两大重要节点。全体参建人员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顺利突破制约项目建设的关键“瓶颈”,为工程建设顺利完工奠定坚实基础。

施工中,旱西关节点集中在不足8米宽的作业沟槽内,不仅需同步推进雨水方涵和污水管线敷设,还要对电力与国防通讯等重要管线实施严格保护,并与太原古城墙遗址存在交错重叠情况,极大增加了施工难度。集团公司优化作业流程,采用“分区分段、昼夜攻坚”模式,同步展开多个工作面施工,实施24小时不间断作业,争分夺秒推进工程建设,展现了卓越的施工技术与组织协调能力。水西关节点汇水井施工作为此次新建路排水系统升级改造的重要一环,集团公司采用逆作法倒挂井结构作为基坑支护结构,有效增强支撑刚度及稳定性,进一步增大作业面,缩短作业工期;利用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配合管井点位降水方式,为基坑开挖和后续施工创造了良好条件。

此次新建路雨污分流改造全面更新地下管线布设,有效解决雨污混流混排问题。太原市政集团全体参建人员全面践行“迎泽标准”,以更严要求、更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全力打造地下管网改造标杆项目,以实干实绩助力提升城市品质、改善生态环境,让民生幸福有“里”有“面”。(太原市政集团)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法治周刊”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法治周刊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高清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