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刊新媒体首页 > 聚焦 > 聚焦
投稿

晋祠莲藕:两只藕粉盒一段贡藕史

2023-05-17 17:02:48 来源: 作者: 点击量:30 责任编辑:admin

“本号精选自造白莲藕粉,发客不惜工本……如此粉者真伪难辨,赐顾者请君认明本号招牌,并内装门票为记,庶不致误。”5月17日,在晋祠村民职卫东家中,两件陈旧斑驳的盒子侧面的一段文字表明了其“身世”,它们是历经岁月的晋祠藕粉包装盒,也道出了太原市晋源区晋祠稻作区鲜为人知的贡藕历史。

两个盒子均约纸巾盒大小,上盖为抽拉式。木盒历经岁月已看不清原本的颜色,上盖被磨得圆滑,盒子外层均粘贴着红纸包装,前后两面用毛笔画着藕农采藕、运输、制粉、销售的场景,每幅图都用莲花、莲蓬和莲藕为花边装饰。左侧画着三朵莲花盛开图景,右侧从破损的包装上可见“晋祠北大寺永盛藕店”的招牌和说明。上盖图案被黑色脏污侵染,依稀可见一副水鸟莲花图和“永盛藕店”字样。

铁盒则是白底彩色套印图样,虽白底已泛黄,但图样颜色鲜艳、线条流畅。正面是一派渔樵耕读的田园风景,远山近水,风景宜人,一副忙碌景象。背面是名为“白头富贵”的牡丹花鸟图,双鸟和双蝶在花间翻飞,怡然自得,岁月静好。上盖破损的图样上依稀可见“晋祠镇德和茂记”招牌字样和一位穿着黄色旗袍、戴着珍珠项链的民国装扮女子。她容貌俏丽,手捧花束,窈窕立于松柏树下,背后有山、有水、有竹。“大米芯芯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这句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广为流传的千古佳话,说的是晋祠四宝。这幅广告图无疑展现出了“藕瓜瓜”对于“女娃娃”的美容养颜功效。

这两个盒子是晋祠镇晋祠村的收藏爱好者职卫东从江西收回来的藏品。木盒年代略久,是清末民初的藕粉包装盒,铁盒是民国中期的产物。因他以收集晋祠本地的文玩为主,经圈内好友引荐,这两个盒子穿越百年,跨越千余公里才又回到晋祠这块熟悉的故土。可见,当时的晋祠藕粉早已声名远播,甚至远销江西。职卫东介绍,这种藕粉包装盒作为高档礼品包装被保留下来,也从侧面展现出当时晋祠藕粉的尊贵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多篇清朝石碑碑文也佐证了这段历史。

清朝晋祠稻作区,因有充足的水源和优良的地理环境,所产九孔莲藕久负盛名,其中加工的纯藕粉,淀粉含量和营养价值相当高,被清政府钦定为御膳贡品。当时太原县有十七个村,定为进贡莲藕的产地。其中种植莲藕面积最大,进贡数量最多的有南城角、小站、南大寺、北大寺和长巷五村,五村每年额交一万二千斤,花塔等十二村每亩地交十五斤。

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地方碑文记载,南城角等五村,“地临晋水,田多种藕,每岁纳藕于官,而官磨粉贡上”。道光二十年开始,圣上惠民,太原县莲藕上贡,三年内裁减十分之三,并于道光二十三年恢复了原进贡数量。道光二十九年,太原县又发通告“因蒙此查,进送正贡之外,尚有余剩之粉,自应酌减”。多篇碑文有的由太原县发布,有的由藕合会和藕行发布,后者主要负责贡藕事宜,足见当时晋祠贡藕已形成长期固定的渠道和流程。

上世纪80年代末,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杂志封面以《大寺荷风》为题,展现了一副北大寺夏日荷塘的摄影图片,配文:“得益于晋水的灌溉,大寺莲藕以其上乘的品质、丰富的营养而久负盛名。”上面记载着贞观六年,李世民泛舟汾河观看水面美景,正午时分,碧波荡漾,日光照射在动荡的浮萍间,五彩缤纷,荷花盛开,清风习习,阵阵花香沁人心脾,于是写下了“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的诗句。

近年来,晋源地区恢复种植了大片莲藕,不仅是为了食用。每逢盛夏,花塔村稻田公园和北大寺的“大寺荷风”,都以“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的美景吸引着八方游客。 (杨润德 韩雪冰)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67.6K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法治周刊”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法治周刊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高清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