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刊新媒体首页 > 资讯 > 国内
投稿

下沉杏花岭区管控区、封控区系列报道十:感谢每一个“你”!

2022-04-27 12:09:27 来源: 作者: 点击量:391 责任编辑:admin

4月26日早晨5:30,家住精营西边街33号院的罗鸣准点来到国师街社区。配物资、整杂物、扫卫生……这样的日常,从13日杏花岭区第一轮全员检测那天就开始了。

“白天帮他们整理物资,晚上留守看门,他们有时候回来就十一二点了,留盏灯,回来有个照应。”原本住在上马街的罗阿姨,因孙子上学搬来了33号院。因为是单位宿舍,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很快凸显。硬化小区、整修线路、安装路灯,热心的她帮忙联系、协调,一来二去,邻居有事情总愿意“麻烦”她,社区做工作也总是“请教”她。

自杏花岭区三墙路以东、新民中街以南、五一路以西、府东街以北区域被划为管控区后,罗阿姨作为一名离退休党员,第一时间到社区报到,力作能及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工作量大,在外志愿服务的时间更长了,在家陪孙子的时间更短了,老伴“接力”做好了家里后勤保障工作。“老伴儿很支持我,这段时间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他。”罗阿姨说。

退休前,罗鸣是太原市人民医院妇产科的一名医务工作者。2003年非典时,她和同事们前往一线,一战就是一个月。“防护措施做好没什么担心的,来了这里能帮点忙。”33号院七号楼3单元周大爷和老伴儿已经90岁高龄,罗阿姨每天都会去看看他们,知道老人家是晋南人,她特意蒸上馒头送去。老人不会线上买菜,又不方便下楼,送菜、送饭就成了罗阿姨的“必修课”。

愈是风急雨骤霜正劲,愈是情意绵长正浓时。家住国师街9号院18号楼的王鹏远,12日晚上接到社区书记电话,第二天一早杏花岭区将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急缺人手。他放下碗筷,第一时间就投入到工作中来。

十多天过去了,小王和大家同吃同住,早已成为了一名“准社区工作者”。早晨7:30,配好消毒水,身着防护服,背起40斤重的迷雾机开始楼栋消杀工作;上午9:00,补缺信息采集员岗位,继续信息录入工作;3:00,给居民送菜;5:00,准备第二天物资……

家住封控区的杨军锋,在网格群里帮助工作人员接龙、安抚居民情绪、统计大家需要的物资……微光点点,聚而成炬。防疫是一场“大考”,接受考验的不仅是一线防控人员,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其实也都在“考场”中。要考出好成绩,取决于一点:前方后方,默契配合;党群同心,全力战“疫”。

记者看到,奋战在一线的党员、医护、公安、社区工作者忙着连夜采样、流调、转运,眼睛熬红了,喉咙哑了,吃饭经常顾不上,哪怕挤出时间合眼打个盹,手机也时刻不离身……在战“疫”最前线,全速“奔跑”的他们发挥事不过夜的精神,拉紧防疫线,守护这座城。

疫情防控没有局外人。与疫情交锋,后方战场同样重要,也要同样“给力”。深夜采样,除了排查对象,可能也会打扰到周边一部分居民的休息,这时候,体谅就是配合;转运途中,“稍安勿躁”就是配合;有条不紊、听从指挥、沉着应对也是配合。

一线的你,默默付出,所有人都会铭记;后方的你,全力配合,所有人都会感谢。

这个春天,感谢每一个“你”!(刘璟琛/文 段斌/图)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67.6K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法治周刊”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法治周刊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高清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