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刊新媒体首页 > 资讯 > 国内
投稿

追寻伟人足迹,传承伟人精神

2021-07-06 22:32:14 来源: 作者: 点击量:32109 责任编辑:admin

7月4日,作为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的成员,我们来到了湖南长沙隆平水稻博物馆进行学习。隆平水稻博物馆,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大型水稻博物馆。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主题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隆平水稻博物馆以展示中国水稻历史、普及稻米知识、宣传稻米科技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以金色稻谷为设计概念,针对水稻博物馆各部分功能面积大小的不同需求,将原来庞大的建筑体量自然分解成若干个大小各异、形态饱满的谷粒状建筑,具有丰收、国富民强的寓意。

图为袁隆平雕塑在博物馆的大厅,我看到了袁隆平的雕塑。只见他和蔼可亲的面容,正在端详着手中的稻禾,好像在说“太好了,全国人民都能吃饱饭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曾向世界发文:“谁来养活中国?”而今,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农业科研团队,用实力向全世界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已经过去,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可是啊,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容易的,是艰苦的,是无数个日夜奋斗拼搏出来的。我们在小学课本里都了解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但是杂交水稻的研究,却是一条充满了荆棘与坎坷的艰辛之路。在本次的学习,我了解到在1968年5月19日的这一天,袁隆平来到自己的试验田,却发现,昨晚还好好的试验田一夜之间变得一片狼藉,秧苗被一扫而光,试验田中只剩下深深浅浅的脚印。这还不算,那些用心险恶的人发现袁隆平没有被击倒,便开始到处散播谣言,说袁隆平以科研为名,骗取名利,连续几年不出成果,没有办法向上面交代,就自毁秧苗,为的就是给自己台阶下……在我了解到这的时候,我非常的不解,甚至感到气愤。真的想不明白,袁隆平辛苦培育的杂交水稻,不仅能够填饱人民的肚子,更能够充实国家的粮仓,但是为什么还是有人要搞破坏呢?袁隆平也一定想不明白吧。万幸的是,袁隆平最终在一滩污泥中发现了五株半埋着的实验秧苗。于是袁隆平小心翼翼的将它们捧回家里,悉心照料,最终救回来了这五株秧苗……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果没有这五株保存下来的的不育株,至少水稻良种的培育工作还要晚好多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正是为了这两个梦,袁隆平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历经半个世纪水稻研究,最终成为了稻田的一个忠实的守望者。

图为小朋友向袁隆平雕塑献稻谷在游览博物馆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着一个问题,什么是袁隆平精神呢?现在我明白了,袁隆平精神是一种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是一辈子躬耕田野的科技精神、奉献精神,是脚踏实地的追梦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小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袁隆平像毛泽东、周恩来一样,是伟大但又遥远的人、书上的人,但是如今他逝世了,真的变成了“书上的人”,我却感觉他并未远去。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学生党员,对袁隆平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鉴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脚踏实地的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通讯员:谭健华 李炜凡 袁梁)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67.6K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法治周刊”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法治周刊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高清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