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刊新媒体首页 > 聚焦 > 公益
投稿

下沉杏花岭区管控区、封控区系列报道八:管控区里的“供给站”

2022-04-25 10:24:04 来源: 作者: 点击量:352 责任编辑:admin

4月24日清晨,新民中街便民大市场负责人常新红早早地来到了办公室。早些时候,太原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通告,自5:00起,杏花岭区实行临时交通管制,车辆及人员只进不出。

下沉杏花岭区管控区、封控区系列报道八:管控区里的“供给站”

 

“今天的蔬菜车还没有出发,今天的菜能否顺利运回来。”经过一番协调,负责运送杏花岭区管控区、封控区的蔬菜运输车顺利拿到通行证,随时可以出发。

下沉杏花岭区管控区、封控区系列报道八:管控区里的“供给站”

 

“早早地走,回来也得两点了。今天正好赶上交通管制,拿上通行证,这咱就放心了。”送走运输车,老常算是暂时歇下脚来。

越是特殊时期,越需要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管控以来,早晨接菜、上午运菜、下午卖菜就是老常和他的“蔬菜兄弟们”的生活日常。

下沉杏花岭区管控区、封控区系列报道八:管控区里的“供给站”

 

下午2:13,蔬菜运输车驶进菜市场,老常提着的心也总算是放了下来。满满一车的菜,40名市场志愿者,30分钟的时间全部卸下车。

胡萝卜、土豆、油菜、茄子……13种菜品,非常丰富。志愿者们流水作业,把蔬菜装包,上称称重,整个过程20分钟。“这个不够重量,再放两个西红柿!”封控区蔬菜运输队负责人金波喊道。

下沉杏花岭区管控区、封控区系列报道八:管控区里的“供给站”

 

“一定不能缺斤短两,宁可多,决不能少一两。”是老常给大家定的规矩。封控、管控区老年人多,他们不会用线上方式点单,大多数都是等线下蔬菜,都是老街坊了,必须保质保量。

下午4:50,志愿者张君研骑着小三轮来到了新民东街蔬菜供应点。前来买菜的居民早已在杏花岭街道公共服务办副主任宋燕妮等三位志愿者的引导下,间隔两米,佩戴口罩,整齐站队。张君研和几个兄弟把车停好,迅速把菜卸车,整齐码放在地上。一个个的“蔬菜包”就像“小精灵”一样等待着主人把他们领回家。

“每包30元。今天咱们除了蔬菜,还给大家带了些鸡蛋和馒头。”小张告诉记者。

家住在新民东街平房院落的张大爷拿到菜,给小伙子们竖起了大拇指:“你们辛苦了,这菜新鲜,便宜,我们啊,安心!”

下沉杏花岭区管控区、封控区系列报道八:管控区里的“供给站”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新民东街蔬菜供应点每天大约会带来70包菜,当天都可以售完。像这样的供应点,管控区一共有4个,每天下午5:00都会准时开售。

“菜品很丰富,绿叶菜也很新鲜,不用担心买不到菜,更没有必要一次买很多菜放在家里。”刚刚买上菜的郭阿姨说。

下沉杏花岭区管控区、封控区系列报道八:管控区里的“供给站”

 

另外,老常告诉记者:“管控区,我们采用的是大伙儿出来排队买菜;封控区,我们提前在群里收集信息,送到封控区“大白”手里,由“大白”直接送货上门。”

下午3:00,西华门街五一路口,美特好工作人员与各管控组、封控组工作人员正在核对清单,线上购买、“大白”配送已经是管控、封控区居民的“采购标配”了。

“线上年轻人订的多;线下老年人买的多。”正在理货的管控十五组的组员崔亚静说。刚刚领上菜的劳动厅宿舍1号楼的范叔叔正在填写领取登记表。

下沉杏花岭区管控区、封控区系列报道八:管控区里的“供给站”

 

跟着“蔬菜兄弟”的一天,总是觉得很踏实,大家不怕苦,不怕累,一门心思想的都是赶紧把菜装好,给居民吃上。除了做好生活必需品保障,“蔬菜兄弟”每天还要帮助消杀队接水、派“小三轮”拉着消杀队走街串巷进行消杀。

“今天咱们拉回来将近4000斤菜,目前已经全部进入居民家里啦!明天我们得再给大家拉点水果。” 采访结束时,记者接到了老常的电话。

管控区里的“供给站”,用爱心和速度为大家传递着生活的力量,也给大家带来了最大的安心!(刘璟琛/文 段斌/图)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67.6K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法治周刊”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法治周刊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高清组图